白圭(公元前370~前300)

中國的先秦商業經營思想家。名丹,周人。曾在梁(魏)惠王時在魏國做官。與孟軻、許行、惠施等同時。后到過齊國,以后又在秦國做官,可能死在秦國。

白圭范蠡都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。白圭根據古代歲星紀年法和五行思想,認為天時的好壞與農業的豐歉,是具有周而復始循環周期的,每一周期為十二年。周期開始的第一年總是大豐收,其后兩年“衰惡”,第四年旱,再后兩年小豐收,第七年又是大豐收,而后兩年又“衰惡”,第十年大旱,繼而又是兩年小豐收,下一周期開始又是大豐收年。如此反復,以至無窮。白圭的農業循環說比范蠡的論述更具體,但概括不夠。

白圭在農業經濟循環說的基礎上,提出經商貿易致富的一套原則和方法,即所謂“治生之術”。他的基本原則是“樂觀時變”,主張依據對年歲豐歉的預測,實行“人棄我取,人取我與”。他認為:趁年歲豐收、谷價下跌之時,收進谷物,出售絲、漆等物;年歲歉收時,趁谷價上漲出售谷物,而收進帛、絮等物,可從賤買和貴賣兩方面得利。他強調在看準時機后,要當機立斷,“趨時若猛獸摯鳥之發”。白圭還強調,善于經商的人要有豐富的學識,要有“智、勇、仁、強”等素質,要象“伊尹、呂尚之謀,孫吳用兵,商鞅行法”那樣,精于運籌、指揮和制斷,如果“智不足與權變,勇不足以決斷,仁不能以取予,強不能有所守”,是掌握不了“治生之術”(《史記·貨殖列傳》)的。

白圭還十分重視錢、谷之間的關系,提出:“欲長錢,取下谷”,即利用“下谷”需求量大,薄利多銷;又提出:“長石斗,取上種”(《貨殖列傳》),提高糧食的質量和產量,以便保證經商獲利。

關于白圭有兩說:一說是魏文侯時人,擅長經商致富,提出“治生之術”,司馬遷稱“天下言治生祖白圭”(《貨殖列傳》)。另一說白圭在梁惠王時做官,主張輕稅,擅長治水,即《孟子·告子》中所言的白圭。他在財政稅收方面,反對儒家的“什一之稅”,主張輕稅。還說是治水方面的專家,自命治水之法超過大禹。至今史學界對這兩說,意見不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