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拼音]:sichuan jinqianban 四川曲种。它的唱腔是前辈艺人在川剧高腔一些曲牌的基础上加工、改革而成。早期(清代)的演出方式都是“跑乡
[拼音]:Wang Guowei 清末民初文史学者、戏曲史家。字伯隅,号静安,又号观堂,浙江海宁人。幼入私塾,15岁入州学,曾两次应乡试,皆落第。1898年到上海,在康
[拼音]:liyuan jicheng 清末戏曲演出台本汇集。李世忠(良臣)编刊,安徽竹友斋刊刻。卷首有清光绪四年(1878)李世忠所写序文两篇。内收剧本47种。除两种昆曲剧
[拼音]:daqu 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型歌舞乐曲。它对戏曲音乐的形成有重要影响。这种乐曲形式在汉代已出现,到隋、唐时期,由于广泛吸收了国内外各民族的音乐文化而
[拼音]:Huang Linchuan 广东汉剧演员,工老生。又名黄仪,广东大埔人。12岁入大埔同艺社,先后拜李祝三、詹欣、郭维政为师,学老生。他精于唱功,嗓音洪亮浑厚
[拼音]:zhuangshi changfa 戏曲演唱方法。又名做腔、耍腔。明王骥德《曲律》说:“乐之筐格在曲,而色泽在唱?!毕非莩械淖笆纬?,就是润饰乐曲,使之富
[拼音]:panzi 四川曲种。以两只竹筷敲磁盘击节演唱而得名。主要流行于川东。盘子多由打花鼓艺人兼唱,演唱时,无乐器伴奏,自敲磁盘击节。敲击手法有:敲盘沿
[拼音]:chaozhouge 广东曲种。流行于广东潮汕等地区。传说由元明以来北方的评话、弹词流传到潮州以后演变而成。该曲种流传地区很广,除潮汕和闽西南地区外,香
[拼音]:suzhou laolangmiao bei 清代戏曲文物?!袄侠伞笔蔷上钒嘀泄┓畹摹白媸ι瘛?。苏州老郎庙在苏州城内镇抚司前(今苏州市毛笔厂院内)。庙内原有从清雍正
[拼音]:ruichang chuangu 江西曲种。流行于江西瑞昌、九江和武宁等赣北语系诸县。旧称“龙船鼓”,为滨湖水乡于端阳节龙舟竞渡时演唱的小曲。清乾隆年间,瑞昌
[拼音]:Li Kaixian 明代文学家、戏曲作家。字伯华,号中麓。山东章丘人。嘉靖八年(1529)进士,历官户部主事、吏部考功主事、员外郎、郎中,后升提督四夷馆太常
[拼音]:jiang Shiquan 清代文学家、戏曲作家。字辛畲、心余、苕生,号清容、藏园,晚号定甫。先人本姓钱,明亡,从浙江长兴逃难到江西铅山,改姓蒋。士铨母姓
[拼音]:Zheng Yizou 闽剧演员,工旦。生于福州。幼家贫,11岁入儒林班“善传奇”学戏,最初从“京鼓吹”艺人陈幼容学唱段,从“平讲班”艺人陈金福学表演。13
[拼音]:liang qiuyan 眉户作品。作者黄俊耀。原名《婚姻要自主》,1951年由渭南文工团排演。剧本几经修改,易名《梁秋燕》,于1953年出版单行本,并由陕西省戏
[拼音]:Shao Can 明代戏曲作家。字文明。一说名宏治,号半江。江苏宜兴人。生卒年不详,约生活于明成化、弘治年间。据明万历《宜兴县志》和清嘉庆《宜兴旧县志
[拼音]:Li Qingshan 二人转演员。祖籍山东莱阳,生于吉林省舒兰县。幼年家境贫困,11岁给地主家放猪牧牛,15岁拜张相臣为师,学唱大秧歌和二人转,在吉林各地
[拼音]:Peng Huating 川剧鼓师。艺名彭三三,四川简阳人。先学娃娃生、武生,后转习司鼓。他伴奏的特点是,要求锣鼓与曲牌衔接时不露痕迹,讲求锣鼓的韵味。他
[拼音]:qingfengzha 扬州评话传统曲目。作者浦琳,字天玉,扬州江都人。据清乾隆六十年(1795)刊印的《扬州画舫录》卷9“小秦淮录”一条记载,浦琳“右手短而捩
[拼音]:quyi gailun 曲艺艺术研究著作。侯宝林等著。1980年出版。全书分为两编。第 1编共 5章:《曲艺艺术的历史源流》、《曲艺艺术的基本特点》、《传统曲艺
[拼音]:duqu xuzhi 古典戏曲音乐论著。作者沈宠绥(?~1645),字君澂,江苏吴江人,明万历年间很有造诣的歌唱家,精于声韵?!抖惹胫酚胱髡吡硪恢鳌断宜?/a>